电商资讯

“技术换市场“渐行渐远,外资4.0时代见证中国高度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作为新型开放大国,中国以开放、包容、平衡、惠普为理念,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与跨国企业也在经历了市场换技术、资本与市场融合、本土伙伴关系布局三个阶段后,进入了4.0时代,形成更为紧密的、互相依存的多方位协作共赢新格局。

1.0时代:“市场换技术”,提高中国技术创新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希望通过“市场换技术”战略,在出让国内巨大消费市场的条件下,通过与国外先进品牌建立合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通过消化、吸收来逐步形成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中国技术创新水平。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单纯以市场换技术,技术引进的最终目标是从进口替代提升为出口导向,使得企业有能力面向国际市场。相比单纯用资金外汇购买技术设备,以“市场换技术”显然更加灵活。该政策的实施在中国产生的成效,也无疑是巨大的。

1983年第一台桑塔纳在上海大众组装下线,中国人从此开始了解汽车的生产过程,第一批现代汽车行业人才也从这里培养出来,后来占据国产品牌领先地位的奇瑞、长城、吉利等,其核心团队人才都来源于这些合资企业。

2.0时代:资本与市场融合,促进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发展中关键的要素是科技,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关键支撑作用,而科技进步与提升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自主创新,另外一个则是引进外资,通过对其溢出的技术进行吸收消化和再创新。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引进外资,期望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提高国内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引进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不仅是提高中国技术水平,还增加了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截至1999年实际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7%。,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国内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从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1994年,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建成。建设核电站时,中国引进了法国的核岛技术装备和英国的常规岛技术装备进行建造和管理,并由一家美国公司提供质量保证,总投资约40亿美元。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并进行融合建设而成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成功实现了中国大陆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起步,为中国核电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粤港两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满足了粤港两地的电力供应市场。

 

3.0时代:本土合作布局,激活中国消费市场

2007年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本土企业不断增强的走出去的意愿和能力、越来越成熟的创新创业环境,都成为外企在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城镇化、信息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给中国消费市场提供强劲动力,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会复制的“世界工厂”,正在逐渐走向新的高峰。2018年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曾在《中国将成为重要消费市场》一文中表示,中国正在将其增长模式转变为更多依赖消费、更少依赖投资的模式。随着中国从“世界工厂”向消费市场转变,中国会为全球企业提供一个规模巨大、增长迅速的消费市场。

以沃尔玛为例,从1996年沃尔玛在深圳开设了亚洲第一家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到2015年,沃尔玛中国公司经营的商品95%来自本地,管理团队的本土化、与本土企业合作、采购本土化和经营方式本土化成为沃尔玛在中国立足之本。

长江商学院教授滕斌圣认为,中国现在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跨国公司不能短视地只看眼前的利益、从富裕人群身上谋取暴利,而应该是长期深耕细作。面对中国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外资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与本土化企业合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一趋势与战略下,一批外企成功再次激活中国消费市场。

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以及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联盟成为了3.0时代明显特征,其更多是建立在“市场导向”前提下,合作模式与成分较为单向单一。

4.0时代:打造生态圈,与合作伙伴协同生长,共建共赢新格局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已成为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关键动力。创新资本生态圈、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显得更加紧迫。

在这一多元变化下,在华外企也需要进行调整,持续完善市场协作体系,打造开放型生态圈,实现互通共赢。

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对大多数在华外企来说是新一轮大挑战,但是对于那些从进入中国就重视与中国合作伙伴成长协作共进的企业来说,却是新一轮的机遇。

香港大学商学院战略与国际商务助理教授汤一诺也指出,中国市场在政府简政,专利保护等方面已经做得越来越好,整个市场越来越趋向外企所熟悉的环境。

以法国企业施耐德电气为例,1999年,施耐德电气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在对外持续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从初入中国市场的买卖关系,到与销售伙伴展开合作,到联手供应商实现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 再到如今生态圈构建与升级,以及助力中国伙伴全球化进程,其“朋友圈”战略与规模一直在升级,现在施耐德电气的“朋友圈”既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科技公司,也包括高校、创业公司、外国商会、行业协会、标准化协会等机构,已形成多层次多格局的生态圈联盟。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各国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新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扩大开放呈现出新的趋势。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型开放大国,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时代目标,主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自身与全球经济更深度的融合,实现共赢共享。而中国与跨国企业的关系,从市场换技术、资本与市场融合、本土伙伴关系布局一路走来,如今迈进以协作共赢为核心的4.0时代,这既是跨国企业在华实力与本土化战略持续深耕的成果彰显,也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最好佐证。

相关资讯
用手机看资讯
今日推荐
移动电商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