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资讯

争夺“生鲜第一股”又如何?电商市场里 上市可不是终局

(网经社讯)沉寂半年后,生鲜电商赛道战火再起。

前几天,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分别在纳斯达克、纽交所提交上市申请,外界高呼:小巨头争夺“生鲜电商第一股”!

两家选择同日递表,确实有些过于“巧合”,但与其说急于“争第一”,不如说是承受不住众大佬的猛烈攻势,实在烧不动钱了,这才一起拥抱二级市场。

虽然“菜篮子”生意大有可为,可上市并不代表问题解决,第一股是谁压根儿不重要,能在巨头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扭亏为盈才是重中之重。

烧钱魔咒,摆脱不了

由于疫情,生鲜电商领域因祸得福,收获大批用户。

如此“蓝海”,资本自然不会缺席,不少互联网大厂、线下商超都嗅到风口,纷纷布局生鲜业务。

然而,该领域不同于其他电商,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加之巨头们惯用的“补贴”打法,“小兵”即使再有钱也不够用。

方正证券去年统计过一组数据,全国有4000多家入局生鲜电商赛道,其中88%亏损,7%深度亏损,4%营收持平,仅1%实现盈利。

以叮咚买菜为例,截至5月12日已完成10次融资,但平均1年2~3轮的高频次拿钱依然不够“烧”。

根据招股书,其2019、2020年分别亏损18.73亿元、31.77亿元,净亏损率为48.3%和28.0%,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截至3月31日仅有44.1亿元。按一季度经营现金流粗略估算,这种储备根本撑不了多长时间。

内部,持续烧钱无法扭亏为盈;外部,各路巨头虎视眈眈。腹背受敌之下,叮咚买菜等“虾兵蟹将”不得不上市求生存。

前置仓模式,难以为继

生鲜电商领域有打法不少,以盒马为代表采用店仓一体模式,本次上市的叮咚买菜和每日优鲜则为前置仓模式。

所谓前置仓,简而言之是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建立仓储点,30分钟送达是标配,优势在于能保证效率和产品新鲜度,但弊端同样十分明显。

比如,成本居高不下,订单不确定性将导致货物积压,带来损耗或断货等。

不难看出,前置仓模式是柄双刃剑,既是让叮咚买菜们杀出重围的杀手锏,也是使其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元凶”。

因此,这种模式在业内质疑声就没断过,不少玩家认为不划算而选择弃用。

2018年,盒马也尝试过前置仓,直到2020年3月,掌门人侯毅认定该类型难以克服品类宽度、客单价、毛利率和损耗等问题,选择全力推进成本更低、开店更快的小店业态。

事实证明,盒马转型是明智之举的,发力小店业态加上“宅经济”爆发,截至2020年9月,盒马已在北京、上海两区域门店实现全面盈利。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深陷亏损泥潭的叮咚买菜处境显然极其尴尬。

上市并非终局,只是开始

无论每日生鲜,还是叮咚买菜,IPO远不是战场终局。

生鲜电商赛道上,除叮咚买菜等“虾兵蟹将”外,还有不少手握重器的巨头,滴滴、美团、拼多多都对这块蛋糕虎视眈眈。

社区团购是个无底洞没错,可架不住大佬们财大气粗,对比下来,叮咚买菜们无疑显得势单力薄。

市场从来都不缺失败者,曾在这倒下的创业者数不胜数,又从来不乏新玩家,揣着巨资往里钻。

对其他领域而言,上市或许意味着终点,可在这,上市不过就是续命效果罢了。

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曾说:理想状态下,每个前置仓经营1年以上,日订单达到1000单左右,平均客单价超65元,每单刨去成本后获3%以上营业利润,便能实现盈利。

然而,当下无论叮咚买菜还是每日优鲜,都离理想状态相差甚远。

今年,各巨头都争相给自己营收目标翻倍,美团优选年GMV想2000亿,多多买菜要1500亿;橙心优选则为1000亿。

可以预见,两家小巨头上市后,想松口气绝不可能,未来将是更加激烈的苦战在等待他们。

用手机看资讯
今日推荐
购物消费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