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今年3月,十荟团宣布完成7.5亿美元D轮融资,阿里再次领投;与此同时,继多多、美团、橙心和京喜后,十荟团也在上海大力开拓团点,进军“魔都”市场。
更早前的1月,十荟团官宣全国日单量突破1500万件,同时,十荟团创始人陈郢还高调宣布: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春节不打烊”。
新年开局,十荟团仍在狂飙突进。
过去,十荟团一直低调前行、稳步扩张,但2020年下半年起,波谲云诡的社区团购战局,开始冲击兴盛、十荟团等“老三团”的商业版图;这也迫使已经倚身巨头阿里的十荟团,不得不大提速,上演业务“变形记”。
但高速发展过程中,十荟团的前路是否“暗藏危机”?
01
烈火烹油
2021年农历新年,社区团购赛道暗流涌动。
春节前夕,各家社区团购平台就以“年货节”的方式,轮番“轰炸”消费者(详见《加码“年货节”,社区团购大阅兵》),但由于春节期间自提点店铺歇业、司机休息,每家社区团购平台的单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
据有关媒体报道,今年2月12日-2月14日,京喜拼拼停止配送,直到大年初四才恢复配送。橙心优选、美团优选和多多买菜则在大年三十前夕迎来单量激增,而从除夕到大年初三,虽然三家也有营业中的自提点,不过单量却大幅回落,基本处于半歇业状态。
但在官宣“春节不打烊”后,十荟团的运营人员和BD均没有放假,还临时抽调大量技术人员来支撑前端;同时,各个中心仓和网格仓的司机也都严阵以待。
这归功于淘宝买菜在今年央视春晚上,拿下的十余秒“主持人口播”机会。
去年11月底,阿里领投十荟团C3轮融资,后者正式接入手淘首页,由此,十荟团在部分区域单量激增。
有盒马集市人士向地歌网透露,湖南的十荟团接入淘宝买菜后,单量一度逼平在湖南运营了近七年的兴盛优选。
无论内部外部,十荟团提速明显,但“大提速”早从去年就已经开始。
去年年底,获得阿里领投C3轮1.96亿美元融资后,十荟团开始加速扩张。彼时,在长沙十荟团办公室的人力资源处,几乎每分钟都有来办理入职的新员工,或者来面试的应聘者。
大小会议室、走廊内、洗手间的阳台前,都成了十荟团的临时面试区。
据一位BDM透露,到去年12月中旬,十荟团在长沙共有50名BD,并且计划在短期内扩招到100人。
另外,在获得阿里投资后,十荟团上班时间统一由早九晚六,修改为早九晚七,全员在钉钉开早会,打上班卡、下班卡,城市经理、培训负责人等主管,往往要到晚上十点半才能下班。
而更多外派开拓新城的BD,甚至到凌晨两点,还在微信群内通报着今日开团的数据。
突然提升的扩张速度,让十荟团的新老员工像上了发条一般,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片刻不敢松懈。
拿下巨头的资本弹药后,十荟团显然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扩张提速、大举变奏也是顺势而为。但对内对外,大扩张中的十荟团,依然危机四伏。
02
拷问节奏
对比巨头,十荟团的扩张速度和节奏依然“吃紧”。
截至目前,多多、美团、橙心均在全国开拓超千座县市,但根据十荟团官网显示,这家2018年成立的公司,目前入驻的城市仅有约200座。
不同的扩张节奏,源自不同的发展战略,巨头玩家们已经走入新的阶段。在福州,美团优选去年9月入驻,而到目前,BD的主要任务已经从开拓新团点,变成维护老团点:提高团效并沟通解决履约问题。
但在福州当地市场,十荟团今年1月23日才正式开城,并且仍在扩张中。
例如去年12月,十荟团在长沙计划扩招到100名BD时,美团优选、橙心优选彼时在长沙的BD人员数,早已超过300名。
滴滴、美团、拼多多,这些在各自赛道经历过残酷竞争的互联网企业,对规模效应的商业逻辑谙熟于心,而在各家均抱着“必胜意识”杀入社区团购赛道,巨头们将过往的战争经验再次复制:坚持“烧钱”到最后一刻。
2020年下半年开始,拼多多发行了总募资将超20亿美元的可转债,橙心优选也计划在一级市场募资40亿美元。最新消息是,美团将通过配售股份和发行可转债方式融资近100亿美元。
资本游戏逐渐升级,十荟团能否紧跟步伐?
资本的角逐早已开始,老牌社区团购玩家正在改变。例如几乎不推广低价商品的十荟团,也从去年开始,推出了“0.99元四个鸡蛋”这样的爆品。
同样是烧钱补贴,互联网巨头底气十足,且试错空间大,这给十荟团、兴盛优选等玩家带来不小压力,二者虽摘得巨头的资本玫瑰枝,但京东、阿里也有自己的算盘,和实物电商高度相关的社区团购,两家巨头都抱着必胜决心、亲自下场。
发展的皮球再次踢回给十荟团,烧钱不是问题核心,而是在持续烧钱、大扩张的长线过程中,谁亏损更少、谁效率更高。
外部竞争压力陡增,而在十荟团内部,隐形危机已经出现。
据地歌网独家报道,去年12月,仅湖南一省,十荟团0.14%的团长产生了33%的订单销量,金额占到全月销售额的三到四成。
其中,大部分团长的销售数据异常,例如一位王姓团长,去年12月销售额近1040万,但仅12月8日一天,这位团长就销售了28吨大豆油,以及20吨红片糖。
同时,在湖南十荟团的后台,有数名团长的信息,与后台签约供应商信息完全一致,说明二者为同一人,且供应商月销售额从20万元到380万元不等,其中基本都是超大额且几乎不可能履约的订单。
另外,此前还有媒体曝出,十荟团粤东地区的团点销售数据同样存疑,亦有“刷单”之嫌。
古人云:玩火者必自焚。
十荟团正一路上演速度与激情,但速度不能掩盖一切问题,内部刷单疑云,不仅关系到短期内的数据真伪问题,更是拷问十荟团能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尤其是在社区团购这场长线竞争中,十荟团如何把握发展节奏,保证业务“不失衡、不翻车”?
否则,即使“蒙眼狂奔”,一切也都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