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社区团购最近大火,每天都有人在谈。不过大家如果有印象,上半年都还在谈生鲜到家。仅仅半年之后,到家没人提了,现在言必称社区团购。
过去几年中国的电商实在是太成功了。我第一次在网上买东西还是2003年上大学时,当时淘宝还没成立。从下面的图中可以看到,韩国一直是电商的急先锋,早在2002年渗透率就达到3%了,美国和日本当时也走在前列,而中国直到2010年才达到这个水平,而彼时韩国已经超过10%,日美已经达到7%了。中国在2014年超过了美国,2016年超过日本,2018年超过韩国,当前渗透率居世界第一。
但同样是网上卖东西,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国,与淘宝类似的ebay规模很小,亚马逊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从下图可以看到,沃尔玛的网上销售额都超过了ebay,且增速更高。
但中国最大的是阿里巴巴,阿里巴巴严格来说做的并不是电商,它不怎么卖东西,而是盖了好多互联网商场,让商家入驻自己来卖。真正可以与亚马逊比较的是京东。
京东2019年GMV20854亿,大约与亚马逊相当,而2020年预计为27110亿,估计仍和亚马逊相当。
如果我们去掉阿里巴巴,那么中国电商的渗透率就与美国相当了。看看下面实物电商过去几年的增速,预测的增速可以不看。实物电商的销售额虽然仍高于全社会实物销售增速,但这个差值越来越小了。
3C数码自2017年之后已经接近饱和,而其他品类随着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其速度也在逐步减慢。电商如果要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速,就需要不断开辟新的领域。
在品类不断拓展,渠道不断开拓之后,客单价就越来越低了。
于是这把火终于烧到了社区团购上。
鸡肋?
电商的发展其实都是从最赚钱的业务开始的,等到赚钱的业务饱和了,就逐渐向不那么赚钱的业务渗透,美其名曰抢夺流量入口。3C和家电单价高,又是标品,妥妥的优质业务。但现在已经饱和了。这就好比万科和格力电器都是很专业化的公司,但最近几年两家公司都在搞多元化,因为主业的天花板都到了。电商赚钱的业务都拓展得差不多了,就只能朝着越来越积累的方向上走,所以生鲜终于到了风口了。
所以你需要知道,生鲜零售之所以现在才到风口,不是因为大家突然发现了生鲜的商机,而是其他商机都被挖掘的差不多了。
生鲜零售为何很鸡肋?
因为生鲜零售的毛利润率很低,同时费用率很高,这导致最后的利润率很低,对效率的要求非常之高。
为什么毛利润率很低呢?因为生鲜作为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同时又很少有品牌属性,因此加价能力很低。同时生鲜又不易储存,损耗很大,一旦销售时间过长就导致品相变差,最后还要打折出售。最后的结果,你很难有高的毛利润率。那费用率为什么很高呢?因为生鲜消费具备高频同时低客单价的特点,这会加大销售费用。同时生鲜不易储存,运输需要冷链,随着销售时间的延长其品相逐渐变差,损耗就不可避免。
不赚钱的生意,会是好生意吗?
互联网电商适合做什么样的生意?互联网电商适合做边际成本更低的生意。当电商的边际成本低于实体零售时,就会驱动电商不断扩张规模,其边际成本与实体零售之间的差,就是其潜在的利润空间。而如果其边际成本高于实体零售,这意味着电商越扩张,其潜在的亏损就越大。社区团购是怎样的模式?
下面是社区团购的模式。团长在微信群里分享链接,然后用户通过平台下单。平台集合了用户需求之后通知供应链集中供货,配送到团长所在的门店,然后用户到门店自提。
社区团购的成本在哪里呢?
首先是平台的运营成本。
其次是供应链成本。
第三是团长的佣金。
平台运营成本我并不清楚,但如果我们以销售提成的方式计算平台运营成本,那么按3%来计算算是保守的。
供应链成本是与实体超市相当的,其中的包装成本要显著大于实体超市。如果我们参考永辉超市,按3%来计算供应链成本。
而团长的提成通常在10%到15%之间,我们取中值,按13%计算。
这样算下来,其成本大概是19%。
永辉超市的销售费率是多少呢?
算下来大概也是19%。
所以社区团购在成本上并没有节约。
社区团购的不足
社区团购并不是当面交易,因此存在信用成本。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看不到实物,你就需要在价格上更优惠一些,以弥补这个不足。对于我来说,这个价格差距至少要在两成以上才会对我产生吸引力。那么和实现团购价格比超市价格便宜2成以上呢?只有一个可能:超市效率太低,比团购高出20%以上。
但对于永辉超市这种高效率超市来说,其效率并不比电商的低,甚至更高。
同样的菜价,你是愿意当面选,还是愿意第二天才能到货,还看不见实物的?见仁见智吧。
机构的口风总是变
我在1月份的时候就提到过,当前的生鲜电商由于其边际成本高企,无法达到实体超市的效率,也因此不足为据。而当时机构的研究报告还在奋力吹前置仓。现在风口变成社区团购了,为了突出其优越性,于是有些报告里开始说前置仓的不足了,比如下面这个:
现在主吹社区团购,于是又把社区团购吹成了一朵花。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互联网的经验也无法无缝拓展到其他。互联网只是一个手段,谁都可以用它。
我坚信这一点。所以我不会盲目地认为一个互联网企业进入到哪个行业里就会引起哪个行业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