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北京加码出台了“北京16条”“新9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还对小微企业停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占道费等。
【数读】
2019年,北京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859亿元,减税降费规模约占到了全国的9%,力度在各省份中居首。
今年2月-9月,北京为企业减免社保费约1109亿元,预计全年减免社保费将达到约1422亿元。
今年1-3季度,财政部下达北京市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340.1亿元已全部发行完毕,并全部拨付到项目上。
五年前,或许谁都没想到减税降费力度会如此之大。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将达7.6万亿元左右。
这个数字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的全国财政收入。
“十三五”时期,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接连出台,为千万企业减轻负担,增添了创新创业的底气和信心。
作为首都,2019年,北京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859亿元,在GDP总量占全国3.3%左右的情况下,减税降费规模约占到了全国的9%,力度在各省份中居首。
营商环境也在转好,根据世界银行评估,2019年,北京市营商环境总排名从46位大幅提高至31位,其中纳税指标排名提升9位。
减税降费如同一个开关,启动了实体经济的循环:越来越多的新登记企业涌入,小微企业成长之路更加顺畅,科技企业有了更多资金投入研发,“高精尖”逐渐成长为“新动能”。
为什么要减税降费?现在我们可以用一组数字回答这个问题。2019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2.3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实现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更多“回看十三五”稿件:
谁在为长城“疗伤”?>>>
12345企业热线开通一年 接起5.3万个来电>>>
蓝天逆袭记>>>
企业减负 去年北京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859亿元
如果不是询问财务,陈利军都不知道深化增值税改革一项政策为自己的企业省下了这么多钱。
2013年,陈利军开始创业,瞄准了新材料领域最热门的石墨烯,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全部一体化。受限于基础材料科研周期较长,直到2017年,企业才开始产业化。
“资金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大问题”,陈利军坦言,由于研发周期较长,科创企业实现产业化往往需要数年,这意味着前期在实验室建设、研发等方面的大量投入很难即刻看到回报,没有资金回流,接下来的科技研发就难以为继,而这正是科创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股权融资、银行贷款融资和政府项目补贴是科创类企业“开源”的主要渠道,但也分别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难题。与此同时,随着经营渐有起色,销售额不断增长,作为高毛利行业,公司毛利占到销售额的比重近七成,陈利军开始渐渐感到缴纳增值税的压力。
好在这样的状况没有持续多久。2018年5月1日,我国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2019年4月1日,原适用16%税率的又再次调低至13%。从17%到13%,4个百分点的空间直接让利给企业。
在此基础上,2019年,北京又在地方权限范围内顶格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减征房产税、资源税等“六税两费”,继续保持北京市自行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清零状态,下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缴费标准。
很快,陈利军就感到“担子”轻了下来。他粗略计算,目前公司年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增值税税率调整直接为企业节省近60万元。
同时,作为生产嵌入式软件产品的企业,他还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按13%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施行即征即退。“比如我交了200万的税,马上就能给我退回来100多万,其实我们增值税的实际税负只有3%。”
据统计,2019年北京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859亿元,预计今年减税降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办税方面,市财政局会同多部门先后出台1.0版、2.0版、3.0版优化纳税营商环境措施,措施多达40余项,涉及减税降费、优化办税系统、精简办税事项等。
疫情期间,北京市税务干部远程辅导纳税人使用电子税务局办理国际税收业务。图/国家税务总局官网
鼓励创新 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
与陈利军一样,高少龙也享受了增值税税率调整等优惠政策,并且由于企业已经盈利,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减按征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让他享受到了更多红利。
高少龙从未想过自己的创业之路会如此顺利,甚至一时回忆不起有哪个“格外艰难的时刻”。
他把自己企业研发的软体机器人形象地称为“爪”,不同于传统机器人对关节动物的仿生,软体机器人是仿生软体动物的,比如海星、乌贼。这项技术需要机器人结构、材料、控制、制造的全面创新――“过去将近50年的时间里,机器人行业很少有这样原理级的创新。”
2016年,高少龙和合作伙伴辞掉了高校的稳定工作,开始创业。市场的反馈远超他们的预期: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以前只能在新闻上看到的全球工业巨头公司,几乎都开始来联系他们。
面对一片蓝海,高少龙很清晰,“不只做企业,而要做研究机构与企业的结合体,不仅做应用产品创新,也做科研技术创新。”
显然,这需要更多的研发经费投入。
“十三五”时期,国家多次优化调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从而鼓励创新。2017年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2018年又将政策的享受主体扩大至所有企业。
所谓“加计扣除”,即在研究开发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在税前进行扣除,降低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比如,企业当年开发新产品研发费用实际支出为100元,就可再加成75%,按照175元在税前进行扣除。
2019年是高少龙感受最明显的一年,研发走上正轨,企业盈收快速增长,所得税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效用逐渐显现。截至目前,企业研发加计扣除已达81.8万元,并且由于是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合计已为企业省下了12.27万元的企业所得税款。
税收成本的降低直接激发了企业的研发热情。
2017年,国家还出台了针对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的税惠试点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资金向初创科技型企业倾斜。过去,投资人如果想在投资后转让股权,盈利部分需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现在,投资人享受天使投资个税优惠政策,七成投资额可进行抵扣。
保就业民生 北京今年将减免社保费约1422亿元
对一家依托石墨烯转化热能的科技研发企业来说,每年的旺季只有两个:春节过后天还没热起来之前,以及眼下,深秋即将入冬之际。
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赶上了第一个旺季,彻底打乱了陈利军的节奏。海外疫情至今不休,去年底已有起色的美国市场这下子也“凉”了。
企业没有收入,没有钱投研发、养团队,今年又承接了冬奥会项目,必须按照时间节点交工。三四月份,陈利军一度焦头烂额。
不只是他,几乎全部中小微企业都没能“幸免于难”。它们吸纳了最多就业,却在疫情中受到最严重冲击,“保住市场主体就是保住了就业民生,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国家分7批出台28项税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渡过难关。比如,小微企业减按1%税率缴纳增值税,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
在严格落实国家政策基础上,北京又加码出台了“北京16条”“新9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此外,还对小微企业停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污水处理费收入(非居民)、占道费等。
陈利军介绍,他的企业有30多名员工,每个月的员工开支有60多万元,其中社保费有将近12万元,阶段性减免社保费等政策为企业每个月节省社保费开支超过一半。同时,各类稳岗培训补贴也都及时下发到了员工手里。
“钱虽然不多,但从企业当时的状况来看,这些措施非常及时、非常重要。”也是在这些政策的支撑下,疫情期间陈利军没有裁员,在企业能力范围内稳住了就业。
据统计,今年2月至9月,北京为企业减免社保费约1109亿元,预计全年减免社保费将达到约1422亿元。
5月份,公司的账户上到账500万元担保贷款,这是陈利军用个人房产作抵押“贷”出来的钱。令他感到安慰的是,政府积极帮他申请了无还本续贷,陈利军只需按时还息,500万元本金不用偿还,可直接续贷,减轻了他的还款压力,“非常解渴”。
陈利军说,这一次,他真的感到政策跟自己有关系了。
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杰。摄影/